百貨公司樓上的咖啡店,一群年約50歲的老朋友圍坐在靠窗的圓桌邊,每個句子都是字正腔圓的中文夾帶幾個英文單字,仔細一聽,是對時下年輕人的感嘆。
「他覺得他是來做design的,所以其他事情都不願意做,連copy東西或買個便當都不行。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,哪有說話的空間?什麼苦都要吃,才有機會出頭。唉,現在年輕人真不好帶。」
這段話令人不禁莞爾,昨天,同樣的地點,我竟然聽到一群年輕人講一樣的話,但卻是站在平行宇宙的另一端。
「我讀完大學竟然是要來做這個的,這樣的工作內容跟當初告訴我的不一樣,今年我們公司的員工已經走掉一半了,要不是我老闆拜託我留下來完成這個計劃,我早就也辭職不幹了好嗎!」
從幾次在咖啡廳、公廁等公共場合聽到的對話片段,「抱怨」好似已經成為趨勢。
抱怨可以一吐為快,可以獲得認同,可以單方面成為正義的一方,其實抱怨真的蠻舒暢的,
反正無傷大雅,何樂而不為?
長期研究腦神經學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Robert Sapolsky並不認同這個講法。他在研究報告內指出:「每天接受30分鐘的負面信息,包含聊天與電視內容,會傷害人腦內海馬體(Hippocampus)的神經元。」海馬體掌管了認知、方向感,是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區域。除了抱怨者的腦部會受傷,吸進二手抱怨的人也會受到一樣的損傷。